中和镇

时间:2023-06-06 23:45:49编辑:奇事君
历史由来

中和镇历史悠久,汉朝时曾叫“西社”,汉后战乱不断,历史沿革不详。明朝年间定名中和集,中和社,也叫中和镇。1983年体制改革建立中和乡人民政府,1993年撤乡建镇沿革至今。该镇地势平坦,西高东低,是传统的农业镇。该镇商贸基础好,是明清以来获嘉县西南重要的商贸聚集地,至今仍逢二、六集会,商贩云集,传统依旧。1993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“中州名镇”。20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。2011年被县委、县政府确定为区域性中心镇,2012年被市委、市政府确定为示范中心镇。2014年被国家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。

产业特点

中和镇[河南省获嘉县中和镇]

中和镇与中州铝厂生活区、获嘉县城“三足鼎立”,被誉为获嘉县 经济“金三角”。农业经济发达,90%的农业作业实行机械化,农作物以优质强筋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优质水稻为主。粮食种植面积2.5万亩,优质粮普及率达100%,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00多亩,高效大棚面积达150亩。畜牧养殖业实现生猪存栏4.5万头,蛋鸡存栏36万只。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中,后寺伟业合作社、巾帼养殖合作社带动作用正逐步凸显,大官庄万头猪专业村,小官庄10万只蛋鸡专业村,三刘庄蔬菜药材种植专业村,北街食用菌种植专业村和5万头无公害猪生产基地——鑫旺养殖公司。工业经济相对滞后,骨干企业4家,主导产品高压电器、绿色包装、海绵加工、粮食转化等,效益相对较好的企业有安达电器有限公司,年产值2300万元,国税40.67万元、地税9.91万元。交通运输业较为繁荣,个体运输车辆240余辆。商贸基础较好,全镇各类商铺商贩近300家。文化饮食有一定基础特色,现有商周文化遗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寂照寺(刺狐寺)等文化遗址,羊肉汤、烧饼和垛牛肉等小吃享誉豫北地区。

中和镇商贸繁荣,有中和集贸市场,中北果品批发市场,建材市场和农机市场四个专业市场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二至二十六举行大型物资交流大会,吸引湖南、湖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北等10个省、市和本省其他地区的客商,市场辐射获嘉、武陟、修武三县近20个乡镇,年商品成交额可达1.3亿元以上。

中和镇各种职能部门齐全,社会服务功能完善。拥有粮食、金融、工商、税务、公安、电力、计量、邮政、电讯、卫生、教育等部门,现有高中1所,初中5所,小学14所,幼儿园19个。

中和镇以幸福路为轴心,以新的教育布点为中心,以六和苑社区为引领,全面启动镇区开发,通过一流的设施、一流的品质、一流的环境和服务,引导群众入住社区,改变传统居住理念和居住习惯,享受新型城镇生活。坚持“大集镇,小城市”发展理念。突出“两带两强”工作重点,深度谋划“两镇两园”发展格局,稳步推进中和定位发展,即突出规划、教育带动效应,强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,强力扩大产业集聚集群效应,全力打造

新型城镇开发示范镇、新型物流商贸中心镇和新型农民创业园、新型农业示范园

。以现有的老镇区中心点为基点,以获武路中和镇五叉路口、幸福路口、中兴三路与幸福路交叉口为新的现代商贸支撑点,扩大招商引资力度,着力发展以获武路为轴心的现代物流贸易中心和商务中心,以幸福路为轴心的新型商品经营一条街和特色步行街,以老镇区四条街为轴心的特色餐饮一条街、小商品一条街,以五叉路口、东街市场为中心的农贸市场、家居市场、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。

中和镇镇区规划2000年和2010年曾两次修编,原总规和控规,已明显落后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。2013年聘请中国建筑科学设计院河南分院进行规划修编工作。规划以示范中心镇为基点,规划年限为15年,人口5至8万人,“四纵四横”八条主路网基本形成,工业区、居民区、商住区定位明确,“十个一”建设项目布局有序。农民创业园基础设施齐全,欢迎各地成功人士来中和镇投资兴业。

著名学校

获嘉县第三中学位于中和镇。该校于1953年建立,初名为“获嘉县第三初级中学”,1969年改名为“中和公社高中”,1990年更名为“获嘉县第三中学”,现任校长陈琳。该校教学质量优异,教学环境优雅,校风谨严,师资力量较为雄厚,在获嘉县具有较好的声誉及口碑。

上一篇:安定路

下一篇:史梦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