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沙村

时间:2023-06-07 13:38:48编辑:奇事君
历史

1949年成立黄沙村,属郑江乡。1954——1958年为黄沙小乡(含坪塘、新建村),

1959年黄沙乡一分为三,为黄沙、坪塘、新建大队。

1961年至1967年合并为黄沙大队。

1968—1984年又分为黄沙大队,

1984年至1987年合并为黄沙乡,

1988又为分黄沙管理区,

1999年4月依法由村民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村委会

黄沙村属纯山区村,村民以林养农。解放前,农民在农忙时耕田种作,农闲时上山打些柴,割些蕃草去卖或挑担外出做些小生意,过着朝不保夕的贫困生活。解放后,人民生活逐步改善。

农业发展

黄沙村习惯于种植水稻为主,冬种小麦、蚕豆、马铃薯等。旱畲地以种木薯为主,套种花生,烟叶、甘薯等。

解放后,通过改造山坑田,平整耕地、挖一坑三沟,推广良种良法,科学种田,水稻亩产过去三、四百斤,增为现在一千多斤。

林业发展

解放前由于农业生产不景气,农民大量砍伐树木当燃料,致使青山变成光山,林少泉缺、堤溃,造成旱涝灾害严重,

1980年以来国家重视山林绿化、水士保持工作,加强了山林管理,宣传并实施农村改燃工作,已实现山青林茂,绿化覆盖面积达80%以上。

工副业

村民在种植农作物的同时搞好家庭副业,养猪、牛、羊、鸡、鸭等。解放前,靠卖鲁草、竹、木补充生活来源,做生意的极少,改革开放后村中先后开设了十多间商货店,经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物品,全村共有300多人出外打工,其收入成为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。黄沙红粬享誉国内外,是兴梅地区农家做酒、食用的最佳调料,是梅州出口名牌产品。顶盛时,全村有十多家粬厂,从业人员50多人,年产上好红粬十多万斤。同时全村村民有养母猪的传统,最多时全村270多户,饲养母猪达230多头,是刁坊镇猪苗基地。

同时也是养鸡村,全村有养鸡大户10多户,全年全村共养鸡达50多万只,已成形了产供销服务一条龙。

上世纪六十年代,大队办起了粬厂8间,粮食加工厂、榨油厂、陶厂、茶场、油茶果园。粬厂年加工用粮80多万斤,出产红粬10多万斤。

榨油厂是当时全兴宁县村级办机榨第一间厂,服务区域兴宁、五华二县四个乡镇。榨油时间一天三班倒,长达三四个月。

同时还有茶叶,烤烟等也名盛一时。如今村级企业已被时代所淘汰。但全村已有一大批私营企业家、个体工商户、种养大户,全村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占总劳力的60%左右。

各项建设

1、住房:

解放前,村民居住的是传统的土木结构砖瓦房,既破且烂,解放后有所改变,改革开放以来全村90%的人家都建红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各式楼房。

2、水利:

解放后,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先后开辟了一坑三沟一塘,全村共建山塘24个,有效地改造了山坑冷田。70年代,开展了移河坜开机耕路,平整耕地方格化,大大地改善了耕作条件。

3、道路:

黄沙全村有主村道5.85公里和3公里小乡道。70年代以前,是弯曲崎岖的养肠小道,70年代至90年代初是弯多坡陡的机耕路,94年开通了7米大公路,但全是高低不平,晴天尘土飞扬,雨天一身泥浆。天一下雨,人不能走,车不能行,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,制约经济的发展。2006年在市、镇党委、政府的关心帮助下,广大乡贤、村民支持下,铺筑了从坪塘至黄沙上嶂长4.3公里宽4米水泥路,基本上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。

4、学校:

范群小学(全名模范群众学校)是解放前的农家小屋,到六七十年代坯瓦房、质量差,已成危房,严重影响师生的安全,1996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,发动外出工作人员,投资兴建了二层楼房,改善了学校读书育人的环境

5、公益事业:

黄沙村兴建了村委办公楼,卫生医疗站,解决了村委办公开会、学习的场地和村民看病难问题,建起了电信转播塔,开通电话家家通,供电农网改造。全村建起了老人协会,全村老人在空余时间有了休闲活动场所,尊老爱老传统美德得到进一步弘扬。

计划生育

贯彻基本国策,落实重心下移,坚持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工作。

上一篇:量子流线

下一篇:bitblt